科研助理岗位人员个人介绍及研究方向
(一)、孙丽光
个人简历:女,39岁,医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3.9 - 2006.6在吉林大学攻读放射免疫学博士;2003.6 - 2006.6 ;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助教;2006.6 - 2011.4在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任讲师;2008.11-2011.4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卫生健康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后,2011.4 - 至今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及业绩成果:医学免疫,特别在胸腺免疫领域中主攻胸腺的发育、胸腺增龄性萎缩及上述过程中的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迄今发表科研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的科研论文共9篇(SCI引用6篇,影响因子20余点),参编免疫科研书籍一部。2009.05参加美国免疫学大会;2010.10参加美国NIH胸腺免疫专家会谈;2010.09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卫生健康研究中心优秀博士后。获得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并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二五)项目一项。
代表性论文:
(1)、 Sun L, Brown R, Chen S, Zhuge Q, Su DM. 2012. Aging induced decline in T-lymphopoiesis is primarily dependent on status of progenitor niches in the bone marrow and thymus. Aging (Albany NY). 4(9):606-19.
(2)、 Sun L, Guo J, Brown R, Amagai T, Zhao Y, Su DM. 2010. Declining expression of a single epithelial cell –autonomous gene accelerates age-related thymic involution. Aging Cell. 9:347-357
(二)、伊焕发
个人简历: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7-2012.2 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分子遗传学系 Massey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后;2007.8-2009.6 美国罗斯威尔帕克癌症研究中心Cellular Stress系博士后。
主要研究领域及业绩成果:在国内外工作学习期间,一直从事免疫学相关领域的实验研究。在肿瘤免疫治疗,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分化,自身免疫以及移植免疫领域积累了大量前期工作基础。曾参与多个NIH,DOD和AACR项目。至今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已发表SCI 学术论文 20 余 篇,其中包括 Blood, Journal of Immunology, Transplantation, Transplant Immunology, 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等刊物,论文累计影响因子为 40余点,有关调节性T细胞的综述被引用 近100次。2013年受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973)资助,并获2014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项目资助。
代表性论文:
(1)、 Huanfa Yi, Xiaofei Yu, Chunqing Guo, Daming Zuo, and Xiang-Yang Wang,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promote T helper 17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J Immunol, 2012 Nov 1;189(9):4295-304 (IF 5.745)
(2)、Huanfa Yi, Chunqing Guo, Xiaofei Yu, Ping Gao, Jie Qian, Daming Zuo, Masoud H. Manjili, Paul B. Fisher, John R. Subjeck, Xiang-Yang Wang, Targeting the immunoregulator SRA/CD204 potentiates specific dendritic cell vaccine-induced T cell response and antitumor immunity, Cancer Res, 2011, 71(21):6611-20. (IF 8.234).
(3)、Huanfa Yi, Daming Zuo, Xiaofei Yu, Fanlei Hu, Masoud H. Manjili, Zhengliang Chen, John R. Subjeck and Xiang-yang Wang, Suppression of antigen-specific CD4+ T cell activation by SRA/CD204 through reducing the immunostimulatory capability of antigen-presenting cell, J Mol. Med. (Berl.), 2012 , 90(4):413-26. (IF5.192)
(4)、Huanfa Yi, Xiaofei Yu, Ping Gao, Yanping Wang, Sun-Hee Baek, Xing Chen, Hyung L. Kim, John R. Subjeck, and Xiang-Yang Wang. Pattern recognition scavenger receptor SRA/CD204 down-regulates TLR4 signaling dependent CD8 T-cell activation. Blood, 2009, 113(23):5819-28.(IF 10.555)
(5)、Huanfa Yi, Yu Zhen, Chun Zeng, Lianjun Zhang, Yong Zhao. Depleting anti-CD4 monoclonal antibody (GK1.5) treatment: influence on regulatory CD4+CD25+Foxp3+ T cells in mice, Transplantation, 2008, 85(8):1167-1174.(IF 3.498)
(三)王轶楠
个人简历: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09-1999.07在北华大学临床医学攻读学士学位;1999.09-2002.07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攻读硕士学位;2002.09-2006.07 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3.04-2007.04 日本筑波大学免疫学博士;2008.05-2010.09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讲师;2010.09-2012.02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副教授;2012.02-至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及业绩成果:自身免疫病与神经免疫。2011年12月 获长春市第八批“优秀青年大学毕业生”荣誉称号;2010年8月获中国免疫学会资助,参加第14届国际免疫学大会(日本神户);2009年12月 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吉林省科技厅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
(四)胡正
个人简历:男,29岁,医学博士,副教授。2005.9-2010.10 年攻读中国科学学技术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免疫学方向博士学位,期中2005.9-2008.11在中国科学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
主要研究领域及业绩成果:先后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分别前往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2008.12-2010.4)和哥伦比亚大学医中心(2010.5-2010.10) 学习人源化小鼠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其后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医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在美留学期间,参与2项NIH 课题研究,主要研究人源化小鼠模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免疫学,基因治疗。近3年来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总影响因子24.2。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获得863子课题1项。
3.代表性论文:
(1)、Hu Z, Van Rooijen N, Yang YG Macrophages prevent human red blood cell reconstitution in immunodeficient mice. Blood, 2011, 118(22):5938-4, (IF=10.6)
(2)、Hu Z, Yang YG Human lympho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 and immune function in immunodeficient mice receiving co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thymic tissue and CD34(+) cells. Cell Mol Immunol, 2012, 9(3):232-6,(IF=3.0)
(3)、Hu Z, Yang YG Full reconstitution of human platelets in humanized mice after macrophage depletion. Blood,2012, 120(8):1713-6, (IF=10.6)
(五)陈京涛
个人简历:女,博士,主任医师,吉林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日语医学班,200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及业绩成果:1、肿瘤细胞的先天性免疫研究;2、新型肿瘤干细胞裂解物疫苗的开发;3、新型疫苗佐剂的筛选;4、套细胞淋巴瘤过表达抗原cyclinD1靶向治疗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基础研究。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日本Ginkgo生物研究所(现为SBI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美国贝勒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做博士后课题研究。在国内拥有多年综合内科的临床经验,在美国持续参加了美国癌症临床医师继续再教育课程,并曾在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做客座研究员,参与临床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一直从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肿瘤疫苗的研发工作,在肿瘤细胞生物治疗,特别是肿瘤DC疫苗的研制开发与临床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回国后以项目负责人主持“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1项以及横向课题2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承担“十二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的子课题1项。
3.代表性论文:
(1)、Chen J, Zurawski G, Akagawa K, Zurawski S, Song W, Oh S, Palucka A, Banchereau J. Anti-CD40 antibody fused with Cyclin D1 as a novel vaccine for mantle cell lymphoma; 2011 Cancer Control by Tumor Suppressors and Immune Effectors (The 40th Keystone Symposia on Molecular and Cellular Discovery)
(2)、Chen J, Akagawa K, Zarawski G, Song W, Banchereau J. In vitro Cross-priming of human T cells by dendritic cells loaded with mantle cell lymphoma or Cyclin D1 antigen; 2009 Harnessing Immunity to Prevent and Treat Disease (Cold Spring Harbor)
(3)、Chen J, Zurawski G, Akagawa K, Zurawski S, Zhiqing Wang, Ueno H, Song W, Palucka K, Banchereau J. Novel vaccine for mantle cell lymphoma based on targeting cyclin D1 to dendritic cells via CD40 (submitted,2013)
(六)涂正坤
个人简历:男,49岁,吉林大学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特聘教授。1988年毕业于咸宁医学院。1997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免疫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0年至2001年在法国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院免疫所 (INSERM U25)和Necker 儿童医院作博士后培训。2001年至2004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内科系肝脏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至2007年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外科系器官移植中心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及业绩成果:2008年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讲师职位。2012年受聘吉林大学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感染免疫及免疫耐受相关的研究。研究方向为肝脏免疫和病毒性肝炎。